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灌云历史

灌云历史

关键词:灌云县历史的沿革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灌云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guanyun.ccoo.cn
  • 感谢 jsgy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32303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灌云历史悠久,据《尚书·禹贡篇》记载,灌云县境属“东至海、北至岱、南至淮”的徐州之域。西周时地属兖州。春秋战国时期,属郯国,归越地,旋为楚域。秦时是朐县的一部分,先后分属薛郡、郯郡。汉代属东海郡。南北朝时,南朝宋武帝改朐县为朐山县。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(549)首设海州于龙苴(今龙苴镇),统辖6郡19个县,灌云县境为东彭城、海西、东海3郡的领地。北齐年间,海州首邑从龙苴迁至朐山,县境乃为海州辖地。至隋、唐、五代十国、宋、金仍为朐山县的一部分,隶属海州。元朝时属海宁州。明初改海宁州为海州,朐山县撤销,县境并入海州。民国元年(1912)废州设县,析海州直隶州为东海、灌云二县,县治始设板浦。因南带灌河水,北枕云台山,取二地名首字为县名,与东海、沭阳、赣榆合称海属4县,属徐海道。1933年3月,江苏省划13督察专员行政区,灌云属东海行政区辖地。解放战争时期,属苏、皖边区第六行政区, 1949年后属苏北人民行政公署, 1953年属江苏省淮阴专署。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,灌云县划归连云港市管辖。 

  民国设县时沿用旧制,全县政区为11镇,分别为:板浦、大伊、张店、湖坊、铁牛、新安、莞南、莞北、莞读、东路、西路。1927年,全县政区变更为6 市14乡。即板浦市、大伊市、协和市、新莞市、三新市、响水市;14乡为:中飞、西临、苍梧、苍梧北、新县、墟沟、郁林、山前、大西、东辛、苇南、苇北、苇左、双港。1929年全县实行区乡制,为10个区。1934年并为7个区,分别为:板浦、大伊山、新安镇、杨家集、响水口、双港、墟沟,辖122乡, 21镇。1935年因增设连云市,将东海县的部分沿海地区和灌云县的后云台、新县、墟沟、老窑等地划归连云市。 1940年底,灌云县部分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。1945年底,全县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。县政府驻三星镇(杨家集)。1948年10月第二次解放,县政府驻伊山镇。 

  解放初,灌河南岸的响水口划入滨海县,盐河以西的南六塘河以南地区划归涟水、沭阳二县。东海县的南岗、陡沟、龙苴、新坝划属灌云。当时全县设置16个区, 185个乡(包括6个区属镇), 1026个行政村, 2940个自然村。1950年全县为11个区, 163个乡,6个区属镇,后增设l个四队区。1954年全县并为11个区, 150个乡,2个县属镇,3个区属镇。1956年合区并乡时,全县为8个区, 61个乡,2个县属镇,3个区属镇。1957年撤区并乡时,为17个乡、4个镇(不包括划入灌南县的8个乡镇)。 

  灌南县1958年成立,以新沂河中泓为界,将新沂河以南的新安镇及苏光、陈集、海亭、树德、三口、李集、曙红7乡划归灌南县。同年新海连市的灌西盐场、燕尾镇划归灌云县。1958年底又将新坝划给新海连市。人民公社化时,全县成立了19个人民公社,不久并为16个人民公社,1个镇。从 1962~1980年新设置4个县属镇,并增设沂北、鲁河等公社,全县辖22个公社,5个镇,5个场圃(另有5个省属农、林、盐场在境内)。 

  1983年灌云县划归连云港市管辖,并将南城镇、云台公社及省属云台农林场划归市区。同年实行体制改革,将公社、大队改为乡政府、村委会迄今。县政府驻伊山镇胜利路中端北侧。 

  灌云县地势平坦,依山傍海,资源丰富。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,西部有一条狭长岗岭地带,海拔3--3.5米,局部岗岭地5~20米;东部2~2.5 米,局部在2米以下。县境有大伊山、小伊山、伊芦山等9座孤山,其中大伊山最高,高程226.6米,伊芦山高程212米,其余都在100米左右。南北走向的河流有盐河、叮当河、忆帆河等;东西走向的有新沂河、善后河、东门河、五图河、车轴河、烧香河等。土壤有淤土、黑土、盐碱土和沙土等。淤土和黑土均属粘性土壤,分布在县中、西部平原地区;盐碱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,虽经改良,尚未完全脱盐;沙土分布在岗岭地区和沿山地区。 

  全县海岸线长32.1公里,滩涂为64937.76亩,潮间带为15952.54亩,潮上带已开发利用为盐田、对虾养殖43471.31亩(其中芦苇滩8521.42亩),尚有5513.91亩没有开发。海上有开山岛、大狮礁、小狮礁、船山等岛礁,开山岛最大,海岸线长0.626公里,面积0.023 平方公里,海拔36.4米。 
 灌云县历史悠久,人文荟萃,名胜古迹较多。县境有距今6300多年的大伊山新石器时期墓葬群遗址,64座石棺墓为我国最早的石棺葬遗存;有 2100多年前西楚霸王项羽派遣大将在龙苴建的古城遗址;有唐代的伊芦山落神台摩崖造像,4O余座神像体态各异,造型生动;有清代大文学家《镜花缘》作者李汝珍纪念馆;清末武状元卞赓,著名学者许桂林,许乔林,楚霸王项羽麾下名将钟离昧等人的故里均在灌云县境内;大伊山南麓修建有肃穆庄严的烈士陵园,纪念碑正面“与日月同光”五个大字系谢觉哉同志亲笔书写。   
 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本地历史信息
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2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